【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青年记者
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管: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ISSN:1002-2759
CN:37-1003/G2
影响因子:0.185579
被引频次:59449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新闻传播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青年记者该有怎样的价值观

来源:青年记者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11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大一新生校内转专业、毕业生背起行囊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人生紧要关头,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到底值不值得青年学子选择,成为网络上高度关注和热议的

在一年一度的高考填报志愿、大一新生校内转专业、毕业生背起行囊走出校园踏入社会的人生紧要关头,新闻专业和新闻工作到底值不值得青年学子选择,成为网络上高度关注和热议的话题之一。

近两年来,特别是新闻媒体中的个别“愤青”,就像夏天的蝉一样在那里聒噪不已,极力劝阻考生不要填报大学新闻专业,而且由于自己的现身说法,阐述的理由似乎也言之凿凿,唬住了不少青年学子驿动的内心和志愿的选择。

对于青年人最终应当选择何种专业或职业,有无标准答案,笔者无意于妄加评说,但那些所谓的新闻业内人,“吃着新闻的饭,砸起新闻的碗”,是极不负责任的。笔者奉劝那些所谓的新闻人、虚假的新闻人,别再给青年人添堵了,别再给年轻人在价值观上以误导了。

那么,新时代,青年人或青年记者究竟需要什么样的价值观?媒体和记者在社会上到底应该扮演何种角色?

当不了官,但有责任感

记得一位新闻界前辈曾说过:如果想当官,就不要进媒体、做记者。虽然也有先在媒体当记者后来又升任官员的先例,但他这番话是话糙理不糙。因为新闻媒体毕竟是业务部门,而不是行政机关,没有官位和官帽,只有热爱新闻、拥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能在这里找到安身立命之本,才能找到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如果怀揣着想当大官的念头到媒体工作,到头来难免会落得个“竹篮打水一场空”的结局。媒体内部的领导,大多也是业务领导,因为在这里不懂业务的领导一般难以服众,外行领导内行往往是行不通的。

一般来说,权利与责任是相辅相成的一对概念,拥有权利的人必须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然而,在中国,记者不是“无冕之王”,手中没有任何特权,却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既是党和人民赋予媒体人的,也是媒体人自觉追求、自觉履行的义务。“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早已成为中国一代代新闻记者的铁律,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光荣与梦想。

新闻记者的责任感不是他封的,更不是自封的,而是通过具体的新闻报道直接或间接折射出来的。有了责任感,他们就会大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有了责任感,他们就会积极开展新闻舆论监督,揭露社会丑恶现象,针砭时弊,为群众的现实诉求和根本利益鼓与呼。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一不是为做官,二不是为了自我的利益,而是出于新闻媒体的社会属性,出于媒体人对正义、道义和新闻理想的追求。

新闻记者的职业感与志业感在某种程度上同教师、医生、军人等职业有着相似之处,默默奉献和甘于牺牲是蕴藏在他们灵魂深处的一种潜在品质。对于媒体人来说,选择了新闻事业,也就意味着选择了艰辛与付出,选择了诗和远方。付出的虽不一定是宝贵的生命和健康,但一定是时间、金钱和休息等诸如此类的东西。新闻既是诗又不是诗,它虽有诗的情怀,却没有诗的浪漫;新闻是理想的化身,更是现实的反映;新闻记者既然选择了远方,就自然免不了风雨兼程。这就是新闻人的天然责任所在,当官根本入不了他们的“法眼”。

发不了财,但有获得感

新闻从来就是一个良心活,新闻人既不能出卖文字、出卖版面,也不能以稿谋私,搞非法交易,从事新闻敲诈,获取非法所得。在中国,新闻记者有单位,而且是事业单位,凭自己的劳动获得相应的工资报酬和奖金,温饱虽没有问题,但绝对致不了富,发不了财。

新华社原社长郭超人在《关于记者:郭超人新闻思考》一书中曾经写道:“记者笔下有财产万千,笔下有毁誉忠奸,笔下有是非曲直,笔下有人命关天。”记者手中的笔能够为社会和国家创造“万千财产”,只不过记者笔下的万千财产从不属于自己。

著名记者穆青说过:“文章不为千金卖,光明顶上啸天风。”记者采写新闻,不是为了谋取私利,赚得金钱,而是为党为人民立德、立功、立言。当记者是要有骨气的、有职业精神的,在道义和良知面前,金钱算什么?新闻记者当然有追求,他们所追求的不是简单的物质财富,而是精神层面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苏联著名记者鲍·波列夫依说过:一个名副其实的新闻记者,“他的生命不是以年来计算的。报道一篇接着一篇,其中那些最有意义、最复杂的,或者说最成功的文章,就成为他一生的里程碑”。记者之所以在社会上能够给大众留下纯净的形象和美好的印象,就是因为他们大多敢于揭露真相,秉笔直书,不为权力所役,不为金钱所诱惑。记者唯一感到骄傲和自豪的就是自己采写的报道在社会上激起较大的反响,引起关注,推动社会进步。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网址: http://www.qnjzzz.cn/qikandaodu/2020/0811/380.html


上一篇:抗战时期《新闻记者》中青年记者形象建构
下一篇:提高新闻领域青年记者的综合素养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