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青年记者
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管: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ISSN:1002-2759
CN:37-1003/G2
影响因子:0.185579
被引频次:59449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新闻传播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青年与血性精神的时代价值

来源:青年记者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血性”是习主席对中国当代革命军人精神气质的总要求,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而对广大青年而言,他们既是国家的现在,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有血性

“有血性”是习主席对中国当代革命军人精神气质的总要求,也是“能打仗、打胜仗”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障。而对广大青年而言,他们既是国家的现在,也是国家的未来,培养有血性的青年,是中国走向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和习主席始终坚信“青年一代,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并着力抓好广大青年成长、成才的各项工作,为“中国梦”的实现打下坚实基础。

一、血性的内涵分析

什么是“血性”?《辞海》中将其解释为“刚强正直的气质和品性”。学术界在此基础上对其涵义做了进一步的延伸和拓展。张晓东认为血性是“人所具有的以刚强正直、勇敢无畏、忠义赤诚等为主要特点的气质与品性”[1],谈志兴认为血性是“刚强正直的个性、忠义赤忱的品格、侠肝义胆的气质、坚韧不拔的意志的反映。”[2]张育红、武兰称军人血性“是由军人的信念、情感、意志和行为等浓缩升华的一种战争力量,它是直接影响支配军人行为和战争要求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军队战争准备和战争行动的一种气质特征,是外在战斗力与内在思想力的有机统一。”[3]研究者普遍认为,“有血性”不局限于某种“迅捷、果断的刺激—反应模式”,它充分囊括了行为目标的价值判定和行为实践的成果考量,不仅视“血性”为“勇”,更将“勇”的“指向”和“落实”两个维度作为其题中之意,也就是说血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属性:一是价值属性,血性作为一种精神特质,包含着鲜明的价值导向;二是实践属性,血性作为一项号召,其所包含的实践要求丰富。

由此可见,血性精神其来源及培塑路径是多元的,其实践要求是多维而丰富的。总的来看,“血性”是一种需要广泛生成基础并具备普遍意义、适用性的精神。目前,在实践中对血性的理解和认识存在一些偏差。比如,将血性等同于“血气方刚”、“逞凶斗狠”、“冲动急躁”等。笔者认为,理解血性的内涵需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血性绝不是嗜血兽性,精神、价值的特定指向是血性精神的前提条件

人们对“血性”尤其是“军人血性”在战场实践中的错误认知,往往将血性同“暴力倾向”、“好战嗜杀”的人格品性产生天然联想。军人血性在战争中最直观的表现便是奋不顾身,奋勇杀敌,这种行为特征,若是脱离了军人的舍生取义,则与悍匪暴徒无异,就难免会被看作是对生命的轻视,甚至将“血性”歪曲理解为“嗜血嗜杀之性”。但是,作为对军人直接提出的精神要求,“血性”必须内含价值方面的前提和要求:一方面,军人之勇必有其魂。“魂”就是是非观,核心是一个人的信仰。军人不仅意味着奉献,更意味着牺牲,意味着以生命的代价换取价值和信仰。所以,军人的舍生忘死意味着对死亡恐惧和生物本能的克服与超越,意味着有一种目的动机在经过军人的理性判断后依然具备凌驾于生死之上的权重和意义,这就是信仰。失去了这一核心,也就是失去了对意义的追求和认同,军人之勇也就失去了根基,也就不成为军人之勇。

另一方面,军人之勇必为义勇。对于军人而言,最核心的“义”就是民族情怀和爱国精神,是忠诚。诚然,历史上不乏毫不尚义,仅通过扭曲人格培养残忍嗜血秉性的战斗集体,通过使作战者陷入疯狂来提高战斗力。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与现代化装备相结合的军人,陷入疯狂带来的不仅不是战斗力的提升而是战斗力的彻底丧失,并且从根本上越来越不可能接受这种扭曲的塑造,这一路径必然从历史中彻底退出。所以,虽然血性之勇是普遍的,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一种精神和气魄,但血性经由直接指向“军人”这一特殊群体而提出,就使其获得了与精神、价值不容割断的必然联系,“善”、“义”等精神与“血性之勇”的关系,就从一种外在的约束、驾驭,变为内在的规定和前提。

(二)血性有别于妄自尊大,自信、自强的决心气魄是血性精神的核心要素

有人把血性片面理解为一种自我保全的自私自利的生物本性,加之“有血性”的人往往坚毅刚直,原则性强,给人以“不与人为善”的片面印象,以至于有人把“有血性”与“自我中心”、“好为争斗”等同起来。事实上,血性同狭隘的自私、自利、“以我为先”相去甚远,而是一种自尊、自信、奋发自强的精神品质。

自私自利的狭隘观念所围绕的“自我”,往往被非理性冲动驾驭,被无穷欲望主宰,是追逐即刻享乐的“自我”。但作为一个文明的人,社会的人,具备修养和智慧的人,其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所指向的自我却是丰富的,所追求的幸福就不会局限于感官的刺激和享受,不局限于眼下或一时的满足。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网址: http://www.qnjzzz.cn/qikandaodu/2020/1020/686.html


上一篇:关于高校青年机关人员兼职艺术生辅导员的几点
下一篇:“铁军”青年:在军营里淬炼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