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青年记者
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管: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ISSN:1002-2759
CN:37-1003/G2
影响因子:0.185579
被引频次:59449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新闻传播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革新中的坚守 ——巴哈特《105号房的女孩》解(2)

来源:青年记者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1-1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那么,你认为什么是你们的破案法宝?” “一颗好奇的心,一个活跃的头脑,一双摘掉有色眼镜的眼睛以及永不放弃的心态。” “正是这些品质让你走

“那么,你认为什么是你们的破案法宝?”

“一颗好奇的心,一个活跃的头脑,一双摘掉有色眼镜的眼睛以及永不放弃的心态。”

“正是这些品质让你走得更远,不仅仅是这个案子,还有你的整个人生。”卡尔说道。⑧

“Z”侦探组的建立意味着两个迷茫青年向成熟侦探的正式转变,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也意味着克沙夫、索拉博两人对自身力量与价值的重新认识。可以说,探寻飒拉之死的过程也是克沙夫再一次全方位认识印度社会的过程,克沙夫在这次历险中重新定位自己,并在与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斗争中找到了自我价值,社会事务的参与意识慢慢觉醒。

虽然《105》是巴哈特第一次涉足侦探小说,但是这一线索讲述的仍是当代青年人与印度传统力量及阴暗面博弈之后实现自我目标与价值的过程,克沙夫依然作为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对立面出现在作品中。不过巴哈特在这部作品中展示印度社会风貌的广度是前所未有的,《105》出版于2018 年,创作周期正值印巴冲突卷土重来,印度国内外矛盾不断激化,而巴哈特随即在作品中探讨的克什米尔问题与恐怖主义,展现了这位作家对国家政治及社会事务热忱的关切。

二、探寻“不爱”:巴哈特青年观的深化

对凶手的探寻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直接动力,而克沙夫接受感情失败的过程则是故事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果说在追凶之路这条线索中,巴哈特仍是从他的改革思想出发,讨论青年力量对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那么在克沙夫对“不爱”的探寻过程中,作家则深入一层,更多地关注青年群体的主体性,展现他们的内心困惑,探讨青年人的人生价值。

飒拉与克沙夫在大学中相识相恋,但是作为穆斯林和印度教徒的结合,他们的爱情并没有战胜社会的压力,巴哈特没有为两人写下一个和《跨“国”恋》(Two States)或《半个女友》(Half Girlfriend)等小说主人公一样的突破社会常规的幸福结局,其中体现的是作家在跨宗教问题上的谨慎:“(宗教问题)我不会尝试给出答案,这也不是我能顾及的,社会自会给出答案。”⑨克沙夫也因此成为巴哈特小说主要角色中第一个失恋者形象。“我想探讨‘不爱’(Unloving)的重要性,有时我们必须学会放手,继续生活并找寻人生新的意义。”⑩这次追凶历险对于克沙夫来说也是探寻飒拉内心“真相”的过程。克沙夫因为不能接受飒拉父亲要求其改宗的要求最终被迫和飒拉分开,而飒拉生日夜的一条短信使他以为飒拉仍对其怀有感情,冲动地闯入女生宿舍。但随着调查的深入,克沙夫对飒拉几年来的认识空白慢慢被填补,他人的描述不断建构起一个新的飒拉形象,克沙夫心中理想的飒拉形象逐渐崩塌,他终于认识到飒拉在这几年并没有在失恋中沉沦,不仅结识了新的男友,还一直为了劝返弟弟冒险往返于印度和克什米尔,积极投入到生活当中;而他却在一段一厢情愿的幻想中虚度时光,浪费生命。在找到真凶之后,克沙夫在飒拉墓前感谢道:

“我爱你,飒拉”,我说,“非常……也许吧……感谢你。你让我终于明白爱情是什么,谢谢你让我懂得永远不要这么刻骨铭心地爱一个人。”

我起身离开,

再见,飒拉。我不爱(Unlove)你了。?

巴哈特本人对“不爱”这个词定义为对爱人的“无动于衷”(indifferent)。?这意味着一种对过往的清零与对未来的重启。虽然我们是在巴哈特的小说中首次看到爱情的阴暗面,但可以同样统一于巴哈特在青年人爱情问题上的实用主义。巴哈特认为青年是一股不稳定的能量,他们需要社会充分的引导。他们的雄心壮志如果没有遇到成熟的机会,就会转化为负能量,导致毁灭性的结果。?爱情是巴哈特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话题,也是与青年人生活最密切的问题之一,巴哈特善于将其包装为理想与目的,作为教化青年人的重要手段:“巴哈特在他的小说中呈现了与当代青年有关的敏感问题,涉及从浪漫的爱情故事到当前教育制度的恶劣状况。他通过他的糖衣小说(Sugar coated novels)发动了一场根除社会罪恶的运动。”?

在巴哈特的作品中,爱情往往与社会问题紧密联系,比如《跨“国”恋》中的跨文化爱情、《半个女友》中的跨阶级爱情等,爱情一般在其小说中以正面形象出现,青年人为了爱情而敢于与传统、腐败与社会不公做斗争。《105》表现了巴哈特对爱情另一面的理解:当爱情使青年人在人生中迷失时,爱情就是消极的,应该果断放弃,尽快达到“不爱”的状态,继而将爱情的终点转化为青年思考人生以及投入社会生活的新起点。这既是巴哈特正视青年人局限性的体现,同时也是作家重新思索笔下青年人理想化形象的一次试探。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网址: http://www.qnjzzz.cn/qikandaodu/2021/0118/802.html


上一篇:加强国企党组织青年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城乡青年财富素养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