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Message

刊名:青年记者
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管: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ISSN:1002-2759
CN:37-1003/G2
影响因子:0.185579
被引频次:59449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新闻传播

现在的位置:主页 > 综合新闻 >

青年记者文学期刊(青年记者刊号)(3)

来源:青年记者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12-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紧随其后,北大学生兼《神州日报》记者张厚载发表通信说:陈独秀、胡适等人,因思想激进而受政府干涉,陈独秀消沉隐退,已去天津。并且煞有介事地

紧随其后,北大学生兼《神州日报》记者张厚载发表通信说:陈独秀、胡适等人,因思想激进而受政府干涉,陈独秀消沉隐退,已去天津。并且煞有介事地说:“北大文科学长近有辞职之说,记者往返蔡校长,询及此事,蔡校长对于陈学长辞职一说,并无否认之表示。”由此,造成陈独秀将要离开北大的。

在攻击陈独秀的诸多言论中,当算诋毁其私德不检的言论最具杀伤力。因为,作为北大进德会创立者的蔡元培,在维护北大形象、树立道德楷模的前提下,不能熟视无睹。3月26日夜,蔡元培召集校中相关人员在汤尔和家开会。汤尔和极力渲染陈独秀“私德太坏”,又有多人附和,蔡元培动摇了。4月8日,校方提前发布消息,马寅初为教务长,主管文理两科,陈独秀体面地下台了。

多少年来,胡适一直认为陈独秀“离去北大”,与“党的创立及后来国中思想的‘左倾’”,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他看来:“独秀在北大,颇受我与孟和(英美派)的影响,故不致十分‘左倾’。独秀离开北大之后,渐渐脱离自由主义的立场,就更‘左倾’了。”乃至晚年,胡适仍然坚持己见,他说:“在上海陈氏又碰到一批搞政治的朋友——那一批后来成为党的发起人。”

就在陈独秀到上海时,“这一年,党正式诞生了”。

陈独秀在上海的这批“搞政治的朋友”,就是: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沈玄庐、陈望道、沈雁冰、邵力子等。1920年5月,陈独秀、李汉俊、陈望道等在上海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会。6月,陈独秀、李汉俊、俞秀松、施存统决定成立党组织。

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除李汉俊、李达分别是湖北、湖南人外,多是年龄相当的浙江同乡,而又几乎都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他们大多早已认识,且是故交、朋友,又都是在日本接触的马克思主义。陈望道回忆:“大家住得很近(都在法租界),经常在一起,反复地谈,越谈越觉得有组织党的必要。”确切地说是建立一个像苏俄那样的政党。

五四运动爆发后,陈独秀也因散发《北京市民宣言》的而被捕。经多方营救和声援,他被捕98天后获释。出狱后,陈独秀收回《新青年》编辑权。1920年1月29日,已被北大排挤出校的陈独秀又回到上海,《新青年》也随之迁回上海。4月26日,陈独秀致信李大钊、胡适、张申府、钱玄同、陶孟和等,就《新青年》何去何从的编辑方针,提出意见:“(一)由在京诸人轮流担任;(二)由在京一人担任;(三)由弟在沪担任?为时已迫,以上各条,请速赐复。”

此时,陈独秀正在筹组党,《新青年》也因之而染有党派政治色彩。8月2日,他在编完八卷一号的《新青年》后,给胡适去信,希望在二号(即下期)上,胡适“做一篇精彩的文章才好”。他仍想借重北大同人的笔力和社会影响力,扩大《新青年》的知名度,可这又谈何容易。

1920年12月,陈独秀去广州前,又先后给北京同人李大钊、钱玄同、胡适、陶孟和、高一涵、张慰慈、鲁迅、周作人、王星拱等人去信。前封信告知《新青年》“编辑事务已请陈望道先生办理,另外新加入编辑部者,为沈雁冰、李达、李汉俊3人。”这4人都是上海发起组成员。信中还期待“一涵、孟和、玄同诸兄能有文章寄来(因为你们3位久无文章来了)”在后一封信里,陈独秀也说:

“《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弟近亦不以为然,陈望道君亦主张稍改内容,以后趋重哲学文学为是。但如此办法,非北京同人多做文章不可。近几册内容稍稍与前不同,京中同人来文又少,也是重大的原因,请二兄(指高一涵、胡适———引者注)切实向京中同人催寄文章。”

前封信在9人中传阅后,陶孟和建议:“《新青年》既然不准寄,就此停版如何?最好日内开会讨论一番,再定如何进行。”胡适当然清楚,《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已是既成事实,“今虽有意抹淡,似亦非易事。”他即致信陈独秀,提出解决问题的三个办法:“1.听(任)《新青年》流为一种有特别色彩之杂志,而另创一个哲学文学的杂志”。2.将《新青年》九卷一号移到北京,并发表一个宣言,内容是“若要《新青年》‘改变内容’非恢复我们‘不谈政治’的戒约,不能做到。”3.“孟和说,《新青年》既被邮局停寄,何不暂时停办”。

很快,周氏兄弟便表示了意见,周作人同意第二种办法。鲁迅也以为第二种办法“更为顺当”。至于宣言不谈政治,则认为大可不必了。陶孟和也给胡适来信,坚持第三种办法,并在信中说:“我很希望你们两人别为了这误会而伤了几年来朋友底感情。”这些意见,胡适很快便致信陈独秀,以征求他的看法。陈独秀看完信后,立即给他们9人回信,答复他们:不赞成《新青年》停刊,也不赞成宣言不谈政治,仍然表示:“弟甚希望诸君中仍有几位能继续为《新青年》做点文章。”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网址: http://www.qnjzzz.cn/zonghexinwen/2022/1209/2378.html


上一篇:青年记者参考文献代码(青年记者刊号)
下一篇:结果我变成了通讯作者(青年记者大专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