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青年记者
主办: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主管: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山东新闻工作者协会;山东省新闻学会
ISSN:1002-2759
CN:37-1003/G2
影响因子:0.185579
被引频次:59449
数据库收录:
中文核心期刊(201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18);期刊分类:新闻传播
四、结论与讨论
本文旨在从休闲多样性的视角出发,探讨青年群体中的休闲分层问题。在近来关于休闲分层的讨论中,学者们观察到了青年人在休闲品味上“去阶层化”的趋势,但是他们忽视了一种基于休闲多样性差异的休闲分层现象正在同步形成。在现代社会,随着休闲产品供给的不断增多,休闲多样性价值的不断增大,相较于固守某种休闲品味,追求休闲活动的多样性成为青年人休闲参与的一个重要倾向;由于处于不同阶层的青年人在时间、金钱等资源占用量上存在差异,因而,在青年群体中,休闲多样性呈现出阶层化的状态,即本文所说的休闲多样性分层的状态。
本文利用2015年的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以青年群体作为分析对象,对社会阶层和休闲多样性的关系和作用路径进行了检验。回归结果显示,第一,社会阶层对青年人参与休闲活动的多样性程度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p<0.001);第二,工作时长和收入在社会阶层影响休闲多样性的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两条路径的总中介效应约为23.53%。此外,本文还更换了社会阶层的测量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结果同样支持了理论模型的假设。
休闲多样性是本文提出的考察青年群体中休闲分层现象的新视角。与传统的休闲品味的视角相比,两者并没有好坏之别,只有情境适用性的差异。就中国社会而言,休闲多样性的视角可能更加适用。按照布迪厄的观点,阶层间区隔性品味的形成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家庭出身,二是学校教育,他们反映了个体社会化的两个重要场所[2]105-108。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两个因素均存在明显的精英与平民的分化;但在中国,这种分化并不明显。因为一方面中国社会的阶层化是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才逐渐开始的,社会总体上仍然处于流动之中[24],因而代际的品味传递并未形成;另一方面,在公立教育占绝对主导的背景下,年轻人往往接受相对统一的知识和意识教育,因而不容易产生具有显著阶层化的品味。除此之外,现代信息与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家庭和学校之外接受了大量同质性的价值和理念灌输,又进一步降低某种独占性的阶层品味形成的可能性。相较而言,随着大众化休闲产品供给量的不断增多,多样化的休闲参与成为中国年轻人更加重要的休闲选择倾向,休闲多样性便成了更加有效的阶层观察指标。因此,这一新的观察视角更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当前中国青年群体内休闲资源分配的真实状态。
[1]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54-259.
[2]布迪厄.区分:判断力的社会批判[M].刘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田丰.趣群化还是阶层化:网络时代的青年群体演变路径分析及讨论[J].青年探索,2018(5):41-50.
[4]PETERSON R A,KERN R Highbrow Taste:From Snob to Omnivore[J].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6,61(5):900-907.
[5]KATZ-GERRO Cultural Consumption and Class Distinction in Italy,Israel,West Germany,Sweden,and the United States[J].Social Forces,2002,81(1):207-229.
[6]KATZ-GERRO T,SHAVIT Y.The Stratification of Leisure and Taste:Classes and Lifestyles in Israel[J].European Sociological Review,1998,14(4):369-386.
[7]KATZ-GERRO Consumption and Social Stratification:Leisure Activities,Musical Tastes,and Social Location[J].Sociological Perspectives,1999,42(4):627-646.
[8]刘精明,李路路.阶层化:居住空间、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与阶层认同——我国城镇社会阶层化问题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3):52-81+243.
[9]CHAN T W,GOLDTHORPE J H.The Social Stratification of Theatre,Dance and Cinema Attendance[J].Cultural Trends,2005,14(3):193-212.
[10]朱迪.高雅品味还是杂食?——特大城市居民文化区分实证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7(10):35-43.
[11]SCHEERDER J,VANREUSEL B,TAKS M,RENSON R.Social Stratification Patterns in Adolescents'Active Sports Participation Behaviour:A Time Trend Analysis 1969-1999[J].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2005,11(1):5-27.
[12]马纯红.80后都市职业女性体育休闲的文化建构与阶层差异——基于长沙都市青年职业女性的实证分析[J].中国青年研究,2016(7):92-97.
[13]STALKER G Diversity as an Indicator of Cultural Capital[J].Leisure Sciences,2011,33(2):81-102.
[14]陆彦明,马惠娣.马克思休闲思想初探[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44-48.
[15]包庆德,艳红.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深层生态批判——纪念卡尔·马克思诞辰200周年[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34-42.
文章来源:《青年记者》 网址: http://www.qnjzzz.cn/qikandaodu/2021/0727/1925.html
上一篇:当代青年精致生活的表现成因及引导
下一篇:
新闻与传媒论文_让重大主题报道脱颖而出——